logo-ico2.jpg

中文 EN

我委员会高级顾问威廉•蒙代尔先生采访亨利•基辛格先生

2016-12-06

我委员会高级顾问威廉·蒙代尔(William A. Mundell)先生近期采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先生,该文发表在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


张毅主席与威廉·蒙代尔先生

 


中国和“交易的艺术”

(作者 威廉·蒙代尔)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12月6日】


我们为将要推出的中美关系纪录片采访亨利·基辛格时,这位第56任国务卿说:“假如我们(美国和中国)发生冲突,那将是整个世界的灾难。因此这一关系是对我们所必需事物的一种探索。在各种事件交错的混乱局面中,让我们本质中更好的一面占据统治地位是一种成就。”


这种崇高的思想显然是当今所需要的,尤其是在我们面临着与俄罗斯的新冷战现实的时候。这种思想碰巧受到了美国对中国持续负面舆论的限制,而且眼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就业岗位流失到中国这个因素的推动,特朗普在竞选中就成功地突出了这一点。


但是,假如现在通过一种解决问题的政策--赶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在今后5到10年成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天然买家之前把大量的中产阶级就业岗位还给美国--从而使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改变呢?再假如这种政策还能够减少我们欠中国的债务,代之以更长期的股票(或者准股票),同时还能大大减少我们的基建赤字呢?


而且现在看来这种政策也非常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也许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交易大师来实现这种政策。


中国建立起了惊人的庞大货币储备,其中一大部分都是美国的政府债券。不过,在当今松散的货币环境中,中国的这种资本面临一个特殊的困境:怎样把美国国债这样的软美元转化为硬美元资产,这样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抵御今后发生通胀的可能性。


这两个国家需要一场更货真价实的经济大谈判,一个新的框架,能够一劳永逸地结束目前这种困境。


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交流可以将中国保护储备的需求与美国减少债务同时复兴基建的需求联系起来。终有一天,中国会将其持有的美国国债变为更受保护的美国基建的股份,为其对手的重建提供关键的资金。


中国既然能把其贸易盈余用在建设亚洲邻国以及投资拉美和非洲国家这样更具风险的项目上,为什么不把这些钱投入到美国3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赤字上呢?


现在的现实是,美国国内对于中国投资我们的基础设施仍有一种强烈的抵制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误解。这并不需要全部出售国家资产或者放弃国家对资产的控制或所有权,这些都是政治上不可能成功的事。通过开放少数股权或者不同于国债不能让投资者随便出售的长期债券,可以筹集到绰绰有余的资金。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经验早已表明,完全可以在不放弃控制权的情况下从中国筹集到长期的资金。


不过,要突破美国的抵制还需要中国采取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就像他们在世界其它地方一样。他们的剧本是这样的:首先,他们高调宣布在某个大洲的整体投资目标。接下来,就等待这个大洲的各个国家竞争分配给这个大洲的固定的资金,实际上就像发起了一场选美比赛。 


中国没有理由不能在美国制造出类似的效果,这要多亏了我们的联邦制度。假如纽约州对他们的钱不感兴趣,还有其它49个选择呢。需要的只是中国在其它地方展现出的那种大胆直率的承诺。


对美国基础设施的为期5年、价值5000亿美元的承诺,再加上其它来源的后续资金,将是在美国创造中产阶级就业富矿的最快途径。这也将开启美国对中国舆论改变的进程,因为中国将日益被看做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毁灭者。这也将成为一个桥梁,直到中国的中产阶级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并且能够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尽到自己的本分。


当然,假如联邦政府能够表现出对这种政策的开放态度,这一承诺就更加能够实现。当选总统特朗普是一个建设者,他已经说过,重建基础设施将是首要任务。他还承诺要通过减少20万亿美元的国债来修正美国的资产负债表。他的标志性承诺之一--将中产阶级岗位从中国夺回来--要想实现,更有效的办法是欢迎中国投资我们的基础设施,而不是一上任就宣布中国为货币操纵国,这种风险更大的政策不管怎么说都更适用于十年前的环境。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改变舆论,就能够打开解决我们与中国其它棘手问题的闸门。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有惊人的相似,”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说过。假如一个靠着猛烈批判中国建立起政治名声的美国总统最后却取得了双边关系上最有成果的突破,就像曾经视中国为敌人的尼克松1972年实现了到北京的史诗性访问那样,那将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