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ico2.jpg

中文 EN

张毅主席主持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全会“重新起飞的中欧关系”

2015-12-13

2015年12月12日至13日,张毅主席应邀出席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并主持在12月13日召开的,题为“重新起飞的中欧关系”全会,与嘉宾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先生、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先生、波兰驻华大使林誉平先生、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周弘女士、英国华誉风险管理咨询公司总裁沙学文先生共论新常态下的中欧关系。

张毅主席与柯慕贤先生(左二)、顾山先生(右二)、林誉平先生(左三)、沙学文先生(右一)


三亚财经国际论坛由中国友谊促进会主办、《财经》杂志承办,是在中国著名热带旅游胜地三亚举办的高端论坛。来自国内外政界、商界、学界近千名知名人士出席本届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新经济、新动能”,并分别以题为“探寻全球平衡发展之道”、“中国经济增长压力下的新动能”、“中美关系与国际格局”、“重新起飞的中欧关系”、“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全会形式纵论新常态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及发展。


12月13日,张毅主席主持题为“重新起飞的中欧关系”的全会,与诸位演讲嘉宾共同探讨当前中欧关系的机遇与挑战。张毅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作为致力于促进欧盟成员国与中国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科技创新的欧洲非政府组织,我委员会积累了众多成功案例,并由衷意识到,本着合作的精神,中欧之间的企业与组织能够找到利益共同点,以此建立长久有效的合作。张毅主席提出“因合作,致团结”的理念,在互利互惠的合作中缔结友谊,夯实团结,推动中欧关系到达新高度。


张毅主席与诸位嘉宾一道就中欧关系的方方面面展开分析与探讨。会场气氛活跃、热烈,嘉宾的真知灼见获得台下听众持久掌声。全会取得圆满成功。


张毅主席在准备全会会务期间,与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先生、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先生、波兰驻华大使林誉平先生分别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交换了意见。他与柯慕贤先生就中德科技创新,尤其是技术合作事宜展开探讨,并介绍了当前我委员会推动的科技创新平台筹备情况。柯慕贤先生表示,德国政府与企业愿意为中国人民福祉的提升贡献力量,也期待未来与我委员会共同推动相关工作。


张毅主席与顾山先生就中法“一带一路”合作事宜交换了意见,并介绍了我委员会自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一带一路”政策以来所做的工作。他指出,中法两国都是文化大国,东西方文化交流是经济合作的先行军,因此,我委员会将以具体的文化交流项目深化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顾山先生表示愿意看到更多的中国朋友了解法国文化,法国人民,相信我委员会将在此扮演重要角色。


张毅主席与林誉平先生就中波经济合作事宜交换了意见。他认为,波兰地处欧洲心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势必扮演重要角色;我委员会愿意发挥自身与中国地方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关系,为中波经济合作提供新渠道。林誉平先生对此表示感谢,并愿意就此问题与张毅主席在北京进一步深入探讨。


同时,张毅主席与英国华誉风险管理咨询公司总裁沙学文先生达成合作共识,双方有意共同围绕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相关法律准备及风险防控等工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及高端培训,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助力。


张毅主席在三亚期间,与老友叙旧,并结交新友,进一步明确我委员会与欧盟成员国的下一步工作部署。


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全会四:重新起飞的中欧关系 


2015年中国与欧洲的距离再次拉近。上半年,欧洲主要国家纷纷以创始成员国身份加入中国所主导的首个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半年,中欧之间进行了数次高规格的领导人会晤。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欧盟“容克投资计划”的对接将产生何种成果,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经贸联系能否进化成更深层次的政治互信。2015年中欧关系再次起飞,还看2016年将如何飞向更高。


“因合作,致团结”:中欧关系新思路


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执行主席 张毅


尊敬的会议主席,诸位大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我非常荣幸应邀出席本次大会,并就中欧关系做主旨演讲。作为一个致力于促进中欧人民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的国际民间组织执行主席,我非常愿意结合我们扎根中国多年取得的实际经验,为在座有意深化中欧人民友谊的朋友们提供借鉴与参考,并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新时期的创新之路。


各位朋友,从我们所在场地窗户望去,此时的三亚仍旧绿荫葱葱,不似北方寒冷萧瑟。作为一个暂离北京的严寒与雾霾的我呼吸着三亚清新的空气,感受如春末夏初的温暖,不由赞叹这的确是旅游佳地。走在游人如织的三亚街头,我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这么一句话,当你站在桥上俯看风景时,自己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不难想象,身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与欧洲也是如此,彼此欣赏着对方的风物。距离产生美,因此,对美的共同追求让中欧人民彼此学习;距离催生好奇,因此,中欧人民交流,彼此了解;同时,距离也会造成误解与偏见,因此也会有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如何既让客观存在的距离保持美感,激起彼此的好奇,又不让彼此因距离而有隔阂?在中文里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说,英文里也有“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的表述,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在创新为主导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两者兼而有之。我个人认为,本着“因合作,致团结”(unity through cooperation)的精神,借助交流、合作渠道,中欧人民可以寻求利益汇合点,共建命运共同体,在此,我愿意以我委员会当前推进的两项工作为例,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201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40年前,中国与欧盟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无疑,“一带一路”这个概念的提出,让有志于促进中欧两大地区区域发展,实现共赢的各界人士充满期待,在详细了解相关方案的同时,更想知道在这个合作语境中,究竟何种合作方式,哪些合作内容能实现短期、中期、长期的利益汇合,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融,造福中欧人民。在中欧各界热议“一带一路”之际,我委员会研判,只有借助切实可行的具体合作项目将中欧人民联系起来,借此探求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利益汇合点。中欧,及其他相关地区人民命运共同体确立之际,也就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之时。


因此,我们敏锐地意识到,在中国将可持续性发展放在治国方略之首时,欧洲成功的管理经验与相关技术将有助于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有助于新近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会议相关目标的实现。有鉴于此,我们已与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德国国家人工智能中心等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工作关系,与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欧洲著名科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巴塞罗那科技园、慕尼黑高科技园等欧洲科技园建立工作联系,也与世界技能组织、德国工程师协会等欧洲非政府组织建立密切往来,进而以创新实验室的形式将欧洲优质资源汇聚,形成一个集合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技术支持的工作平台,贯通科技界、商界、资本界、设计界、教育界彼此之间的分界,将各界优秀人才汇聚,实现跨界创新。我们严格按照国际管理标准,将知识产权保护放在第一位,以此为基础,确保参与其中的各方利益。我们愿意借助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将中国实际需求与欧洲技术解决方案无缝对接,在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同时,欧洲制造的先进技术标准能成为未来中国行业标准内在基因。在智能制造时代,每一个目标市场都具有自身独特性,


因此未来任何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都在于全球视野与本土知识的有机融合,因此,中欧企业的各自发展将有赖于密切的本土化合作,原本对立的竞争可以用更优化的合作来取代。


我们提出的创新实验室概念与规划已经得到中欧相关方的广泛认同,同时也得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支持。我们已经与中国制造产业集聚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要区域的城市达成合作意向。地方政府将为创新实验室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以此为平台构建为本地经济发展的科创动力。地方政府愿意与我委员会共同引入欧洲优质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创新实验室获得中国企业的认可。他们愿意接受我们提出的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依托我委员会及欧洲相关合作方,缩短产品研发、资本融资、运营生产、销售流通之间的时效,获得商机。欧洲合作方也认可我们的方案,因为欧洲技术及标准与中国市场的结合,无疑有利于欧洲企业进一步了解中国市场,开发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进而为下一步科研指明方向。我们看到,本着合作的原则,本着尊重各自优势的原则,相关方能找到利益汇合点,以此为基础的合作势必更为稳固,更为持久,更具成效。我想,当更多的中欧企业以这样的方式与理念谋求双赢,无数个中欧企业命运共同体将逐步发展为中欧人民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坚信“因合作,致团结”的理念,以及务实的行动。


我委员会同时与欧盟成员国政府及中国地方政府探讨更有效的合作渠道。在2015年9月12日召开的嵩山论坛上,我委员会紧扣2012年中国与欧盟共同签署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与合作伙伴共同提出构建中欧城市之间的合作平台。随后我在2015年10月19日意大利全国城市协会年度会议上就此合作平台向出席会议的意大利各城市市长详细介绍,获得与会市长的热切支持,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加入这个平台。我在与中国多个城市访问时,也与中国市长探讨了相关事宜,也得到所有市长的拥护。这一切说明,中欧之间的合作渠道多多益善,中欧之间的合作需求超乎想象。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我委员会与各合作方正在做一件有前途,有意义的事情,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作为最早拥有人类城市文明历史的欧洲,自古希腊起就在思考城市治理、发展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文明也就是城市文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动力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城市化。因此,欧洲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相关经验,为中国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2015年11月13日,由德国宝马基金会举办的首届柏林全球论坛上,我分别与出席论坛的欧洲、亚洲、非洲政要商讨了城市合作可行性,各国政要也认同以城市为纽带的合作。城市合作将诸多合作意愿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项目,避免流于形式与空谈。同时,城市合作具有明确的示范性,中国的城市化需要借鉴欧洲成功经验,在此期间的得与失又为其他发展中的亚洲及非洲城市提供另一种借鉴与参考。因此,在谋求未来城市化更优质的生活,更具潜力的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欧洲、非洲的利益可以汇合,进而也是在密切合作中团结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位朋友,虽然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各种令人不安的因素仍然存在,威胁着我们的幸福生活。在正视机遇与挑战的同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消除一些误解与偏见。诚如我们每一位来到三亚的与会者一样,在出席此次盛会的同时,我们也在以游客的心态与眼睛感受三亚这座美丽的城市。旅行的乐趣在于体验不同的文化,感受不同的风物,去领略不同于自己所在国度的另一番风景。因此,带着尊重差异,敢于体验的游客能获得更多的旅行快乐。中欧关系也是如此,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两端的中国与欧洲需要的是去发现对方更多的风景,更美的人与物,本着合作的心态,尊重彼此的差异,谋求双赢,以利益汇合点为依托实现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我认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更真切地了解对方,才能缔结真正的友谊,才会有同仇敌忾的团结。我深信,在中欧关系重新起飞的今日,“因合作,致团结”的理念与意识将把中欧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向一个新高峰!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2015三亚财经国际论坛

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2015_sycjgjlt/index.shtml


12月13日全会四:重新起飞的中欧关系实录

http://finance.qq.com/a/20151215/024490.htm